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端气候正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影响现实生活。今年夏天,国内多地出现暴雨、洪涝和高温等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关注。7月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达到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为64年来同期最热。未来几天,中东部将呈现“雨—热—雨”的天气格局,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而广东、广西等地则将迎来暴雨天气。
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北方大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共有5轮暴雨过程轮番影响。截至7月31日,内蒙古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京为同期第二多。随着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城市运行和民众生活的影响不断显现,如何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趋势并有效应对挑战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提出,2020年是中国的“气候危机元年”,当下气候危机像“温水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他表示,气候极端化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变暖导致局部地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甚至在短期内出现旱涝急转。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将受到极端高温和极端暴雨的影响,如冬小麦提前抽空穗,玉米生长缓慢,种植户灌溉成本增加。
从观测数据来看,高温、洪涝、风暴等极端天气确实在增多。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特别是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增长惊人。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表明,2024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最近五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单次灾害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高,还出现了高温叠加干旱、暴雨与台风共同影响等复合型灾害。国内民众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成为高敏感区和高风险区,升温幅度和自然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叠加人口众多、产业密集的特点,东部地区尤其容易成为受灾严重的区域。
魏科认为,极端天气增多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的数量和强度可能会比现在更严重。目前科学界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很多人仍在质疑全球变暖是否发生或认为这并非人类活动所致。这类认知差异说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还不够。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危机,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全球需要加速化石能源的淘汰步伐,全面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虽然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其中也蕴藏着更大的产业机会,包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当下付出的代价是为了大幅减少未来几十年可能遭受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
接下来一段时间,国内天气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往年同期偏北,华北、东北的雨季开始较早,内蒙古、华北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近期已出现较严重的洪涝,而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原地区则出现严重干旱。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活动通常仍会偏北,因此中国北部此前遭受洪涝侵袭的区域洪涝还将持续发展;南方的高温干旱会更加严重,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从川渝一直延伸至下游的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都将迎来本年度最热的时期。
全球变暖对中国农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部分地区因气温升高适宜耕种的面积有所增加,但相比全国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种植面积,增加的面积可以忽略不计。许多粮食主产区已经受到极端高温、极端暴雨的影响,这也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冬小麦的生长需要经历低温时期,如果冬季低温不足,会严重影响收成。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也会造成很大影响,例如玉米在高温期间叶子会卷起来,影响光合作用,同时增加植物所需的水资源,进而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
不同地区的种植户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北方地区夏季变得更加高温高湿,湿度增加后,北方的粮食仓储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北方地区的粮食仓储企业可能需要配备烘干、除湿设备。东北地区的田间排水可能存在隐患,未来可能需要推广更耐涝的水稻品种。华北地区的农业灌溉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应对可能的高温干旱。此外,农业公司还需要优化农作物品种,比如培育能适应冬季低温时间不足的冬小麦,培育更能适应高温干旱的玉米、水稻等。
蔬菜“天气性涨价”在过去几年已频繁出现,但由于国内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储存量较高,蔬菜价格未出现大幅波动。从全球来看,极端天气已经造成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易受极端气候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波动将显著影响这些国家的普通人,甚至可能引发资源抢夺和边界冲突等问题。
未来极端天气会让农业生产更加脆弱,国内与农业相关的保险可能需要引入新金融工具,调整农业巨灾险的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新能源企业可能面临“无风无日”的天气状况,导致发电量受影响;海上航运企业担心遭遇更多极端天气,考虑选择北极航线以节省成本;城市规划企业需要调整设计思路,更好地应对高温、暴雨天气。
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得到重视,但海绵城市始终有承载力限制。如果一个城市几天的降雨量达到了以往一年的降雨量,海绵城市也无法应对。因此,除了建设海绵城市外,或许还需要构思应对极端暴雨的策略,如将低洼地区设计成公园、湿地等公共活动区域,当降雨量超过海绵城市的承载力时,让这些区域吸纳洪水,从而尽可能减少损失。
全球气候呈现转好趋势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当前,一些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存在诸多反复,全球各国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也存在很多噪声。在国内,我们需要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排除不可靠噪声,坚决与伪科学进行战斗。
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最安全的股票配资网站-股票配资第一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