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最大的连锁二手书店 Book Off,当年轻店员一脸茫然地问 “寺山修司是谁” 时,一种莫名的怅然涌上心头 —— 这位集电影导演、剧本家、诗人、赛马评论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前卫艺术家,难道真要被新世代遗忘了吗?去年是寺山修司诞辰 80 周年,日本多地举办纪念活动,而国内对他的了解或许更少。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 “疯狂而孤独” 的艺术奇才,还原他充满狂想与叛逆的一生。
从 “无故乡” 的少年到诗歌启蒙
1935 年 12 月 10 日,寺山修司出生于青森县弘前市,但他总说 “自己出生在行驶的列车中,没有故乡”。这种对 “归属” 的疏离感,或许与他动荡的童年有关:父亲作为警察辗转多地,太平洋战争期间应征入伍,1945 年战死于塞班岛。10 岁的寺山修司被母亲托付给开电影院的亲戚,孤僻敏感的性格就此埋下伏笔 —— 在他的作品中,“父亲缺席” 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而他对故乡青森,始终以 “异邦人” 自居,这种复杂情感后来在电影《死者田园祭》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寺山修司的艺术启蒙始于诗歌。初中时,在朋友影响下他开始创作俳句,加入文艺部后写下大量诗歌、童话,14 岁时发表的《青之星》已显露才华:“我的母亲生了肺病 / 然后望向天空 / 啊 想变成星星 / 我死了 也许会变成那样美丽的星星吧”,字里行间的细腻与忧郁,预示着这位少年与文字的不解之缘。
展开剩余63%早稻田岁月:文学、运动与电影初探
1954 年,19 岁的寺山修司逃离故乡,考入早稻田大学国文学科。在这里,他沉浸在文学世界,穿着和服穿梭校园,18 岁就斩获 “短歌研究” 新人奖。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一生挚友 —— 诗人谷川俊太郎(代表作《阿童木之歌》《世界の約束》歌词),两人后来用 “映像信” 互相交流,成为艺术界的一段佳话。
当时日本正掀起反安保运动,寺山修司也投身其中,与石原慎太郎、谷川俊太郎等人组成 “青年日本会”。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1971 年的实验短片《番茄酱皇帝》中,“孩子推翻成人政权” 的荒诞情节,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另类映射。
入学一年后,寺山修司选择休学,转而投身更广阔的艺术场域。1960 年,他为电影《みな殺しの歌より 拳銃よさらば!》写下首个电影剧本,随后与筱田正浩、羽仁进、大岛渚等新浪潮导演合作,一步步叩开电影界的大门。也是在这段时间,他认识了未来的妻子九条映子(后改名九条今日子),两人虽于 1970 年离婚,但九条今日子始终陪伴他直至离世,成为其精神遗产的重要守护者。
人生转折:创立 “天井栈敷”,掀起前卫戏剧风暴
1967 年 1 月 1 日,寺山修司迎来人生最大转折 —— 创立剧团 “天井栈敷”(演劇実験室・劇団天井桟敷)。这个名字源自电影《天堂的孩子》中 “剧场最高、最便宜的观众席”,却被他赋予 “在更高处表演” 的叛逆意味。剧团汇聚了美术家横尾忠则、音乐家 J・A・Seazer 等奇才,以畸形秀研究为起点,上演了《青森县的驼背男》《毛皮的玛丽》等惊世之作,彻底打破传统戏剧的边界。
正如导演园子温所言,“寺山修司的世界像宇宙”—— 他的创作从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诗歌的细腻、电影的先锋、戏剧的叛逆在他身上交织,构成一个庞大而独特的艺术宇宙。如今,尽管年轻一代对他的名字渐感陌生,但他的作品与精神,仍在滋养着那些敢于突破常规的创作者。
或许,我们都该停下脚步,读一读他的诗,看一看他的电影 —— 毕竟,这样一位 “与大众背道而驰” 的浪漫主义者,值得被更多人记住。
发布于:四川省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最安全的股票配资网站-股票配资第一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